息肉是一種由於慢性炎症刺激或機械性摩擦導致的增生物。說白了,就是就身體的某個部位因為長期的刺激,多長出了一個小肉疙瘩。息肉長的慢,藏得深,體積比較小的時候,通常無法感知。
醫生通常會以息肉出現的部位為它命名,比如,鼻息肉、胃息肉、腸息肉、膽囊息肉等,有的息肉甚至會成為癌症的前兆。
那麼問題來了,究竟什麼樣的息肉會癌變,要不要切除?下面,「問上醫」就跟大家詳細講講。
長胃息肉多與長期喜食辛辣生冷或硬的食物、剩飯菜、醃製食品、飢一頓飽一頓、吸菸、嗜酒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。
一般約有1-5%的胃鏡檢查者發現有胃息肉,其中80%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,20%為腫瘤性息肉,前者癌變率低約為0-5%,後者癌變率則高達25%-50%。
一般約有1-5%的胃鏡檢查者發現有胃息肉,其中80%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,20%為腫瘤性息肉,前者癌變率低約為0-5%,後者癌變率則高達25%-50%。
哪些胃息肉要切除?
息肉直徑小於1厘米,特別是多發性小息肉,可以在做胃鏡時用活檢鉗夾除,也可以暫時不治療,但要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觀察其發展情況。 息肉直徑在1-2厘米之間,可以在胃鏡下切除,這類息肉通常癌變幾率不大,所以大家不必有太大心理負擔。 如果已經發生出血,疑有或已經有癌變的息肉以及直徑大於2厘米的息肉,則不論多少、類型、有有蒂無蒂,一定要切除。
胃息肉多出現在50歲以上的人群,建議對50歲以上人群進行大便潛血和胃鏡檢查。
腸息肉主要有炎性和腺瘤性兩類,前者大多不會惡變,而後者的惡變幾率則比較高。據統計,有80~95%的大腸癌是從腸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的,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~10年,所以我們有很多時間和機會發現並切除它!
常見的致病因素有:遺傳、高脂肪飲食、果蔬攝入少、吸菸、肥胖、缺少體力勞動等。
常見的致病因素有:遺傳、高脂肪飲食、果蔬攝入少、吸菸、肥胖、缺少體力勞動等。
對於腸息肉,醫生通常建議,早發現早切除
對於小於2厘米的良性息肉,可以在腸鏡下切除送病理檢查。 大於2厘米的息肉,因為具有惡變可能,通常需要先取下組織樣本做病理化驗。
如病理結果明確伴有癌變,且無法在腸鏡下做切除,可選擇做腹腔鏡腸切除手術。
建議健康人群從50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,若結果正常,可以過5年後再檢查。
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。假性息肉也就是膽固醇性息肉,喜歡組團出現,直徑大多小於1cm,只是膽固醇結晶,基本沒有惡變可能。
而真性息肉包括膽囊腺瘤、腺肌瘤、炎性息肉和腺瘤樣增生四類,其中膽囊腺瘤是最危險的。
而真性息肉包括膽囊腺瘤、腺肌瘤、炎性息肉和腺瘤樣增生四類,其中膽囊腺瘤是最危險的。
如果膽囊息肉患者有下列情況,建議切除
單發,直徑大於1.0CM; 息肉直徑增大; 患者合併膽結石; 檢查結果提示高度惡性可能; 患者年齡大於50歲。
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做腹部B超篩查。
鼻息肉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煩惱,因為其一般長在鼻竇處,會阻礙鼻竇通氣,進而引發鼻塞、頭昏、耳鳴、記憶力下降,甚至心血管疾病。
鼻息肉的癌變風險相比腸息肉、胃息肉要小很多,但如果經常鼻出血,且患者年齡又大,也可發生癌變。
哪些鼻息肉要切除?
初發息肉,體積較小的息肉,可用皮質激素噴鼻劑噴鼻,療程2-3個月,無效時選擇手術治療; 息肉體積較大,可短期口服潑尼松,並逐漸減量有治療效果且有利於手術 ; 對於鼻息肉導致的症狀明顯,內科治療無效或者多發大息肉患者,可進行鼻內鏡下鼻息肉切除手術; 鼻息肉術後要嚴格複查、堅持用藥,並進行鼻腔沖洗,預防復發。
聲音嘶啞是聲帶息肉最為直接的表現,息肉的大小決定了聲嘶的輕重程度,輕者僅有輕微聲音改變,重者嘶啞明顯甚至發聲困難。
聲帶息肉的癌變率比較低,聲帶息肉發生癌變常是突發的,且在不知不覺中發生。
什麼時候要切除?
只要休息好,不多講話,小的聲帶息肉通常會在2-3個月內慢慢消失,病因治療是聲帶息肉有效的治療方法。但如果經過上述治療,聲帶息肉仍無明顯好轉,應採用手術方法治療。
聲帶息肉的癌變率比較低,聲帶息肉發生癌變常是突發的,且在不知不覺中發生。
什麼時候要切除?
只要休息好,不多講話,小的聲帶息肉通常會在2-3個月內慢慢消失,病因治療是聲帶息肉有效的治療方法。但如果經過上述治療,聲帶息肉仍無明顯好轉,應採用手術方法治療。
溫馨提示:
息肉的生命力旺盛,有時候即便已經切除了,但如果沒有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,息肉仍然可能死灰復燃!所以,建議大家在治療後,仍然要定期複查,不可掉以輕心!
「問上醫」來自古城西安的醫生團隊。為您分享最實用科學的健康知識,歡迎關注我們!
马上点这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