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ing...
Jul 4, 2021

21歲突發心梗!醫生髮現血管「嚴重堵塞」3個癥狀「預示血栓」 避免栓塞「遠離3種食物」


去年12月,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接診了一名年輕男性患者小劉(化名),自述心口悶痛,醫生懷疑是心梗,立即啟動胸痛中心預案流程。



檢查結果提示「胸前導聯T波高聳(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改變)」,極可能是冠心病中危害最大的心肌梗死,也是心內科最危急、最要命的疾病。

「多年輕啊,才21歲。」接診醫生李燕偉不禁發出感嘆。

隨後,醫生給他進行了第二次心電圖檢查,提示ST段抬高明顯,心肌損傷標誌物也開始升高,術前的冠脈造影提示「血管嚴重堵塞」。為了挽救生命,醫生立即做好手術準備。




 
  
隨後小劉被緊急推入了介入導管室,經過1小時手術,醫生抽出了大大小小共10塊血栓,最大的一塊把導管都堵了,只能反覆抽吸。

同時,醫生還使用抗凝藥物進行溶栓,盡量將殘存血栓解決乾淨。 

  
術后造影提示,小劉的冠脈血流恢復情況良好。從確診到手術結束,一共只花了1個小時。

一、血栓危害不可小視

血栓似乎離年輕人很遙遠,但北京醫院心內科李康表示,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中,約60.5%的冠心病和腦卒中死亡與心血管指標不達標有關。血栓像塞子一樣堵塞血管,導致相關臟器失去血液供應,可造成突然致殘或死亡。




血栓疾病通常分為兩種:動脈血栓栓塞和靜脈血栓栓塞。

動脈血栓:血塊堵在動脈血管中,即常說的心梗、腦梗等。

靜脈血栓:血塊堵在靜脈血管中,發生率遠高於動脈血栓。靜脈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靜脈,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常見,也可能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礙、呼吸困難、胸痛、咳血、暈厥,甚至猝死。 



  
二、這種血型或更可能得血栓

近年來有研究者發現,血型與血栓可能具有相關性,某些血型發生血栓的概率更高。

《Circulation(循環)》一項基於150萬歐洲人群的研究顯示,AB型發生血栓的風險可能是所有血型中最高的。分析表明,AB血型人群發生血栓的風險比O型血高4%,其中腦卒中的發生風險比O型血增加20%。AB血型是血栓的一大重要風險因素,約佔血栓整體病因的20%。 
 
 O型血與其他血型的對比后發現,O型血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低1.92倍。在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動脈血栓風險程度上,非O型血與O型血的對比雖不明顯,但非0型血仍略高於O型血人群。


 


 

三、有沒有血栓,3個癥狀一看便知

血栓形成,我們會有明顯感覺嗎?並沒有。就如開篇的小劉,身上大小10處血栓,也只是感覺胸悶而已。那麼我們如何在血栓初期,發現它呢?做好血栓預防,就要關注身體的這些信號。

1、眩暈、頭痛

突然感到一陣眩暈,眼前一黑,失去平衡,四肢協調能力差,甚至昏厥,是腦血栓最為常見的先兆,發展到後期還可能引起頭痛。任何劇烈頭痛,伴有昏迷、嗜睡,就要引起警惕。



  
2、四肢麻木、腫脹

血栓導致供血不足,四肢會出現麻木、疼痛感,生活中無故出現腿疼、壓迫、麻木等,一定要警惕。此外,血栓在靜脈中形成,血液無法迴流到心臟,可導致下肢水腫,常見於膝蓋以下部位。
 
 

3、睡覺流口水、哈欠不斷

腦血栓會造成咽腔局部肌肉功能不協調,進而出現單側吞咽功能障礙,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,睡覺時頭側向一邊。除了流口水,還可出現過言語不清晰、單側肢體不適、反應遲緩、頻頻打哈欠等癥狀,很多人以為是「睡眠不好」。
 




四、保護血管,遠離3種食物

血管「堵」與諸多因素有關,今天我們從「吃」的角度,告訴大家如何有效預防血栓。
 

高鹽

高鹽飲食與心血管代謝疾病、冠心病死亡、高血壓性心臟病死亡、卒中死亡的風險增加均有關,日常飲食要控制鹽的攝入量,尤其是富含「隱藏鹽」的食物,如雞精、醬油、蜜餞、火腿腸等。


油炸

油炸食物等高脂肪食品均會引起血脂升高,長時間食用還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,進一步發展成血栓。除了油炸食物,我們也要小心咕嚕肉、糖醋裡脊、干煸兔肉、鐵板魷魚、干煸豆角等看似不油膩的菜肴。 



 
反式脂肪酸

反式脂肪酸是「壞脂肪」,可導致脂類物質在血管中聚集,最終形成動脈硬化。反式脂肪酸存在於諸多食品中,例如餅乾、巧克力、色拉醬、冰淇淋、炸麵包圈、珍珠奶茶等,均含有不等量的反式脂肪酸。

想要預防血栓,就要調整飲食結構,多吃蔬菜水果、深海魚、粗糧、豆類,少吃高鹽、高油、高脂肪的食物,同時做到戒煙、戒酒、不熬夜等。好的生活方式有助於血管流通順暢,自然就不用擔心血栓了。







 
私隐权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