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ing...
Aug 30, 2022

少吃「三白」更長壽!無論男女「50歲後沒有4種病」 恭喜長壽已經開始「留意你」堅持3件事健康過晚年

俗話說,人的健康好比爬坡,幾十年爬到頂峰,之後慢慢走下坡路。50歲之後,身體各項機能下降,人步入衰老,如果到了50歲,沒有這4種病,長壽可能正在向你招手! 


一、沒有這幾種病,你可能更長壽

1.癌症 


在腫瘤登記處有這樣一組數據:肝癌平均發病年齡52.4歲、胃癌58.2歲、結腸癌58.2歲、食管癌是59.3歲……癌症似乎偏愛找50歲後的人群。

人過了半百,身體也開始步入多事之秋。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 袁鳳蘭教授表示,50歲後不論男女,身體都會出現一個更年期狀態,體內激素水平下降,內分泌系統發生改變,影響免疫功能逐漸降低。原本的免疫系統能控制癌基因或突變細胞,而隨著清除力下降,抑制減弱,癌變的可能性增強。





很多癌症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潛伏了,比如誘發肝癌的乙肝、丙肝病毒,誘發宮頸癌的HPV病毒,誘發大腸癌的大腸息肉等,這些致癌因素可以潛伏在身體長達10—20年。如果在30多歲左右不注意身體檢查,一旦有這個疾病隱患,很可能累積到50歲左右會發病。

因此,癌症潛伏,防癌至少要提早20年。也就是說35歲以上應每年到專科醫院進行一次防癌體檢。有針對性的進行早期排查。
 



 


2.糖尿病 


國際糖尿病聯盟2021年大會公布了一組數據,每10個20-79歲的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,總數達5.37億人。

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大,在西太平洋地區糖尿病地圖中可見,糖尿病患者在50歲之後逐年遞增,在70歲左右達到頂峰。 




分泌科任倩主任指出隨著年齡增長,胰島素抑糖作用下降。以下兩種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



·肥胖人群 


據調查顯示,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,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。這與肥胖患者更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有關。





·多基因遺傳疾病 


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疾病,如果父母及上輩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,子女患病幾率會高於無家族史的人。

針對糖尿病早期無明顯特徵,任倩主任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,有條件應每年到醫院做一次體檢,及早發現糖尿病,並進行治療。
 

 




3.腎臟疾病  


腎臟病一直被喻為健康的沉默殺手,據腎內科孫偉教授介紹,腎臟作為人體的排毒器官,它具有很強的代償能力,即使受損達到50%人體仍沒有不適感。 


慢性腎臟病的發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,雖然發病機制複雜,但多與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代謝性疾病、慢性泌尿系統感染等有關。 




孫偉教授建議:腎臟疾病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做1次尿常規檢查。通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尿、蛋白尿、管型尿等情況,可及早發現是否有腎臟疾病。
  


 
4.心血管疾病 


據《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》指出,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,推算心血管疾病現患病人數3.3億。讓人恐懼的是,心血管疾病長期佔據疾病死亡的首位,據推算,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疾病。





然而一項研究顯示:全球將近50%的高血壓者患者未得到診斷,其中一部分是由於隱匿性高血壓。

成年人發生隱匿性高血壓的概率接近10%。由於日常沒有明顯癥狀,往往需要24小時動態血壓監控才能使它暴露。

類似的還有房顫,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,且會導致其他疾病風險增加,如腦中風風險。但由於房顫癥狀接近無癥狀,需要通過心電圖檢查才能明確,因此也容易被人忽略。





心血管疾病雖不易察覺,但它與吸煙、二手煙、不健康飲食、久坐不動、肥胖、心理健康等問題有關。因此針對涉及以上風險的高危人群,應注意對血壓狀況進行監測,當發現異常時,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。 

 

 


二、做到三件事,不長壽都難

「有健康即有希望」。活得更久是所有人的願景,在一些長壽老人中,我們常發現有3件事他們經常做,而且越做越健康。




 

1.想得開 


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的一項研究發現,樂觀的人可能活得更久,並實現超長壽命。研究者分析,樂觀的人更容易調節情緒和行為方向,更有效地從壓力中恢復。心理壓力釋放,身體內的和諧度更高。
 

 


2.愛運動

 

生命在於運動。國內外多項研究證實,運動對長壽有積極影響。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,每騎一小時自行車,壽命就會延長一小時。美國堡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,晚年堅持慢跑習慣的人,消耗代謝能量與年輕人接近。
 

 




3.注重飲食 


想要健康長壽,平日飲食需多注意。少吃「三白」即:白糖、白鹽、脂肪,這些物質容易引起人高血壓、肥胖等;多吃「三黑」即:蘑菇、黑木耳、黑米,蘑菇可溶解膽固醇,黑木耳可補血、活血,黑米易消化,且營養豐富,這些食材都非常適合老年人。 


健康的長壽才是人最大的幸福,身體好,心態好,知足感恩,不長壽也難。








 
私隐权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