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ing...
Apr 4, 2015

孩子不聽話,可以打嗎?



2歲-3歲寶寶特徵分析
 
寶寶在2歲左右的這個年齡階段,其生理以及心理都在發生巨大變化,常常會使人覺得2歲的寶寶不好教養。那麼,2歲-3歲的寶寶有哪些特徵呢?



 

1、逆反心理出現,凡事都要自己來做

當寶寶長到2歲時,由於各種能力的不斷增長,他會走、會跑、會說話,所以常常覺得:“我已經長大了,可以自己完成所有的事。”以至於凡事都要自己來做,但是往往做得不是很好,弄得父母也跟著緊張。



示例:寶寶在出門以前可能會要求自己穿衣服或鞋子,但是卻又因為不熟練而浪費了很多時間 ,穿了很長時間還是穿不好,這時父母肯定會很著急,還要伸手幫助,但是寶寶卻又固執地要自己來完成這件事情,時間一久,父母可能會失去耐心
而嘮叨兩句,孩子也因為委屈而大哭,接著一場親子鬧劇再度上演……



當上述情節一再上演時,父母自然就會覺得2歲的寶寶真是太難對付了,不鬧時乖的像可愛的小天使;但是一旦發起脾氣來簡直像個“小惡魔”,實在讓人不敢領教。

 

2、依賴心理&分離焦慮

父母才剛離開一會兒,寶寶早已鼻涕眼淚的涂了一臉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非得做到寸步不離嗎 ?父母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:孩子在反抗之餘,卻又對你產生的嚴重的依賴,一旦離開你,他馬上就會哭鬧。



2歲正是寶寶產生“依賴”之時,因此這時寶寶會對最親近的人(父母或主要照顧者)產生“分離焦慮”,他就像一塊橡皮糖似的粘著父母或照顧者,一刻也不想分開,否則會哭鬧不休,如此“依賴 ”讓家長很傷腦筋,就連出門也成了一大難題。



還有些寶寶此時語言能力較弱,僅僅會以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,即使家長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,他仍然哭鬧不止,所以常常會給父母留下“和2歲的寶寶難以
溝通”的印象。

 


3、與別人難以相處

有些父母沒辦法了,就試著讓2歲寶寶上托兒所,可是2歲的寶寶即使上了托兒所,通常也是老師心中難纏的角色。通過觀察,我們發現2歲的寶寶比較容易出現搶同學玩具的情形,偶爾還會出現咬人、推人的情況,為什麼會這樣呢?



其實這與寶寶心理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。寶寶剛從舒適的家裡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,難免會有些不適應,在家裡他是惟一的寶貝,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:“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!”看到別人有的東西自己也想擁有, 這是2歲寶寶的一個特性,也
常常讓父母和老師們感到很棘手。



 

寶寶不聽話,父母怎麼辦?

其實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,事事都想自己做主,去試一試,逆反心理也在逐漸增強,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,遇到這種情況,可以從如下著手:

 

1、轉變方式:

不要堅持讓寶寶按照你說的辦,可以為寶寶提供一個選擇的空間。如寶寶該上床睡覺了,但寶寶遲遲拖延。在此情況下,你可以設定兩個選擇:

(1)“你該睡覺了,上床去好嗎? ”


(2)“你還不睡?媽媽要睡了,媽媽要關燈了,你自己到客廳去玩好嗎?”

一般寶寶會依著自 己的性子選擇,但沒關係,只要父母堅持信守承諾,寶寶會在總結失敗的選擇中,接受大人的建議 。

 


2、適當中和:

如果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、非常重要的決策,當寶寶不情願時,家長可以和寶寶商量,確定一個折中的辦法,使雙方都滿意。比如,外出時先做什麼,後做什麼;吃什麼......

在非原則的大事上,讓寶寶參與討論,比讓他服從更有價值。即便寶寶的意見欠妥,也不妨聽他的,引導他通過決策失誤中形成經驗,才能實現引導成長。

 

3、堅持原則:

在大是大非面前,寶寶不聽話,大人不讓步,會更有利於對寶寶的教育。如在公共場合耍賴、外出做客沒規矩、影響妨礙別人的生活、活動等等。只要寶寶違背事先的約定,家長可以運用中斷活動、帶離現場等方式,讓寶寶體驗不遵守約定的後果。

但是,家長切記:事先要針對可能發生和曾經發生過的問題,和寶寶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約定,使寶寶心理上有準備,行為 上有比照,這樣寶寶才能心悅誠服的接受大人的意見。

 

4、冷靜對待:
 
當寶寶發脾氣耍賴時,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,不要急於去說服他,沒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,這時在和他講道理,他就會接受。

 

5、適當體驗:

有時寶寶解決問題的方法,本來是不正確的,但父母不妨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讓他嘗試,當他碰壁時,再給他講道理,他也會樂意接受。

 

6、交流溝通:

當孩子做錯事時,不要一味的指責,要耐心的詢問,他為什麼要這樣做,並幫他分析這樣做的後果,使他認識到嚴重性,學會以後如何解決此類的問題,調控自己的情緒。

 

7、及時鼓勵:

鼓勵對任何一個調皮的孩子都是良藥,當發現他有一點進步,就要鼓勵表揚,給他信心,他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,不斷的強化,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。

 

8、榜樣作用:

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從小聽話的故事,讓孩子說說你從故事中知道了什麼,也可以用孩子身邊聽話的孩子做榜樣,引導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邊的孩子,做個懂道理的孩子。



 

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

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,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。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,沒有警示作用,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。



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,自尊感也越來越強。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。這時,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,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。



你可能想看的
超有用注意力训练
为什么家长越不管,孩子成绩越好?
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的家長們: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蝸牛







 
私隐权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