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ing...
Jul 1, 2017

好可怕!傷腎的5個壞習慣,第一個人人卻常做~~~



生活當中有很多人的一些壞習慣是十分傷腎的,但是自己卻不知了,為了我們的腎臟健康,我們一定要瞭解,那麼傷腎的習慣有哪些呢?如何保護腎比較好呢?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!下面大家就跟著我一起來看一看吧!    


  
最常見的5個傷腎壞習慣
  

常常熬夜晚睡 

熬夜會使我們的生物鐘亂掉,不僅影響我們的睡眠,而且還會傷腎,所以為了自身的健康,要改掉熬夜的壞習慣哦! 


亂吃補品、保健品 

為了保住健康,很多人會選擇吃一些補品、保健品來防病、治病,不過結果往往相反,亂吃補品、保健品更傷腎! 

我們絕大部分人在正常吃飯以外都不需要額外吃這些東西。當進補各種補品、保健品時,腎臟作為身體主要的代謝器官,必須代謝這些物質,反而在無形中加重腎臟負擔。廣州、臺灣這兩個地區,出了名的熱愛進補養生,但腎臟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,臺灣更是有“洗腎之都”的稱號。 




嗜“鹽”如命 

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使得高血壓、蛋白尿等異常情況發生率更高,世界衛生組織都在力推“減鹽”行動,但作為吃貨大國,我們居民的鹽卻遠遠超過要求。 

2016年我國居民健康膳食指南,要求一個人一天吃鹽要少於6g(上圖一啤酒瓶蓋的鹽約為6g),但許多家庭吃得鹽是要求的2~3倍。減鹽,不但對已有腎臟疾病的人意義重大,對健康人保護腎臟健康也是必須。
  


常吃抗生素、止痛藥、中藥  

一有頭痛腦熱、身體不舒服就吃抗生素、止痛藥、中藥?腎臟首先受不了!藥物用得好可以治病,濫用就會致病!作為代謝藥物的主要器官---腎臟,藥吃多了會傷害它,不要等腎功能不好了才想到哦,原來不該亂吃藥! 
   



不愛喝水、喜憋尿 

經常憋尿,而且不喜歡喝水的人是很傷腎的,為了自己的腎臟健康,生活當中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哦! 


補腎粥 

龍眼山藥粥 


材料:山藥100克,粳米50克,輔料:桂圓15克,荔枝8克,五味子3克,白砂糖30克。 


做法:將山藥去皮,切成薄片;粳米淘洗乾淨;山藥片與桂圓、荔枝、五味子、粳米同置鍋內,加水適量,煮粥;加白糖調味即成。
功效:山藥具有鎮心神、安魂魄、補心氣的作用;桂圓,古人稱之為“益智果”;荔枝能補腦填髓、養心神、補血氣;五味子能加強中樞系統的興奮過程。所以龍眼山藥補腎粥絕對是補益心腎,安神益智的佳品。



枸杞花生粥  


材料:糯米150克、白米150克、花生100克、枸杞20克、紅棗50克、菊花6--8朵。 


做法:花生熱水浸泡2小時,去衣;枸杞浸泡待用,紅棗洗淨去核切碎,菊花用清水漂過,兩種米混一起淘淨浸泡2小時;放高壓鍋,與花生一起煮,大火煮開,小火悶40分鐘;放紅棗小火煮5分鐘;再放入菊花,枸杞煮1分鐘即可。  


功效:中醫認為枸杞子養肝、補腎、潤肺、美膚、益顏、延緩衰老。花生中含有豐富的脂肪、卵磷脂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、維生素E以及鈣、磷、鐵等元素,經常食用這款補腎粥可以補腎、美顏、益壽。 



黑米紅棗粥 


材料:黑米80克,大米20克、紅棗40克,枸杞子5克。白糖5克。
 

做法:黑米淘洗乾淨,浸泡5小時;大米洗淨,浸泡30分鐘;紅棗洗淨、去核;枸杞子洗淨。鍋置火上,放入黑米、大米、紅棗和適量清水,大火煮沸後轉入小火熬煮成粥,再加入枸杞子煮5分鐘,用白糖調味即可。 

功效:
從中醫的角度講,黑色對應的是腎,所以黑米具有補腎氣的作用,此外黑米還有開胃益中、健脾活血、明目的功效。所以這款補腎粥的功效不言而喻,是補腎養腎的不二選擇。此外,這款補腎粥還具有健脾益胃、改善消化不良的作用。




芝麻核桃粥 

材料:芝麻30克,核桃仁30克,糯米100克。
 

做法:將芝麻、核桃仁同糯米一起放入鍋內,加水適量煮粥,可代早餐食用。
 

功效:芝麻入腎經,能益肝、補腎固精、養血、烏髮、健腦。而核桃味甘,性溫,入腎、肺經,可補腎填精,益智健腦。長期食用這款補腎粥有強腎固精、養血益智的作用。
 



益智粳米粥
 

材料:粳米50克,益智仁5克。
 

做法:首先將益智仁研成粉末,將粳米淘洗乾淨入砂鍋中,加入清水,先用大火煮沸,再轉用小火熬成粥品。加入益智仁粉末及調味品,稍煮片刻即可。
 

功效:這款補腎粥補中益氣,健脾養胃,適合於腎虛、腹中冷痛等症狀。
 


 

栗子粥
 

材料:栗子150克,粳米100克,冰糖適量。
 

做法:將栗子洗淨,切口。放入開水中煮2~3分鐘,剝去殼、膜。擱鍋,加水,放入粳米,武火煮沸後改文火,加入栗子,煨爛成粥。再加入冰糖,待冰糖溶化即成。
 

功效:栗子也叫“腎之果,腎病宜食之”,具有健脾益腎,強筋健骨的功效。尤其適合陽虛體質的人常食用。栗子補腎粥能補益腎氣,健脾養胃,可用於腎虛腰腿酸軟無力,也可用於脾虛大便溏瀉者。







 
私隐权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