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現實中,我們的教育只灌輸知識,不培養氣質;
只注重有形的考核指標,不看重無形的心靈塑造。
易中天就曾經批評:教育的目標是“望子成龍”,
標準是“成王敗寇”,方法是“死記硬背”,
手段是“不斷施壓”。
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,善良,沒有人去想。
只注重有形的考核指標,不看重無形的心靈塑造。
易中天就曾經批評:教育的目標是“望子成龍”,
標準是“成王敗寇”,方法是“死記硬背”,
手段是“不斷施壓”。
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,善良,沒有人去想。
這樣的教育,培養的是“為己”的人:通過努力的考試,獲取更多混跡社會的憑據。
無微不至的教養,在你不經意間,也能洩露出你的靈魂;
在你卑微的時候,也能彰顯你的貴族氣質。
被稱為“中國最後的貴族”的郭婉瑩,直到臨死前的一天,還要求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穿旗袍。
文革期間,她能彎下高貴的頭顱去洗又髒又臭的廁所,但決不允許自己的妝容出現一點馬虎,用煤球爐蒸出帶有彼得堡風味的西式蛋糕,看書甚至要用鑷子翻書頁。
在你卑微的時候,也能彰顯你的貴族氣質。
被稱為“中國最後的貴族”的郭婉瑩,直到臨死前的一天,還要求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穿旗袍。
文革期間,她能彎下高貴的頭顱去洗又髒又臭的廁所,但決不允許自己的妝容出現一點馬虎,用煤球爐蒸出帶有彼得堡風味的西式蛋糕,看書甚至要用鑷子翻書頁。
畢淑敏說:“教養是細水長流的,具有某種堅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軌道性。”
它是後天養成的品質,但一旦養成,就深植於我們的骨髓。
無論在什麼時候,展現我們的教養,等於展現我們靈魂的模樣。
教養不僅僅是發乎其外、如何待人接物的姿態;
實際上是“為己”與“為人”的結合,正如有人總結過的:讓別人舒服,讓自己不憋屈。
當你需要吵吵嚷嚷向別人表現自己的教養之時,其實你已經沒什麼教養;
而當你自信於自己的行為舉止,乃至生活方式、應世觀念,
你無往而不是在表演教養,這就是所謂從心所欲的境界。
马上点这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