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的孩子津津樂道于幾個文化不高、但事業有成的名人,用於堵住家長苦口婆心的嘴。然而事實是:這樣的人只是少數,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,長大之後卻發現,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,換來了一生的卑微與底層。所以,請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時候選擇安逸,沒有誰的青春是在紅地毯上走過。既然夢想成為那個別人無法企及的自我,就應該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,付出別人無法企及的努力。
《嚮往的生活》中有這樣一幕,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受邀來到蘑菇屋,和音樂才子劉憲華配合了一場演奏,在場的
angelababy表示非常羡慕,覺得自己沒有任何才能。
angelababy問劉憲華:“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琴的嗎?”
劉憲華回答說:“對,被逼著。”
“那你小時候願意嗎?”
“我不願意,一直到我十一二歲,就一直不想拉。然後我就去參加第一個比賽 ,從那個時候,就開始喜歡了。”
“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?”
“非常非常感謝。”
“是啊,如果他們不逼你,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大你身上。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,什麼都沒學。”
在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被父母逼著學過什麼技能,但大多三分鐘熱度,有些父母因為孩子拒絕,強迫不來也就放棄了,以致於最終可以堅持下來的很少。
電視劇《小別離》中,有這樣的臺詞:
“進不了重點高中,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,你等於這輩子就完了”
“我知道學這些沒用,但對不起,它就考這些沒用的”
劇中的父母逼著孩子學習,逼著孩子努力引發了大家的討論:父母到底是該逼孩子學習,還是該放任孩子,給他一個“快樂”的童年呢?
鋼琴王子朗朗說起他小時候的經歷,每天要花將近6個小時練琴,一到寒暑假加倍練習,經常會和父親產生摩擦 ,曾經還因為被逼的太狠,差點想自殺。
後來成名的朗朗說: 有些天賦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努力,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,該吃的苦總要吃,興趣是練出來的,謝謝爸爸逼我練琴!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,我們越來越提倡“尊重”孩子,父母常常帶著“愛和自由”的心態和孩子平等對話,然而大多時候確是矯枉過正,“尊重”變成了“遵從”。
於是,聽取孩子的意願,他對音樂、舞蹈感興趣,就給他報名,過了一段時間,孩子發現不喜歡了,便又遵從孩子的決定,孩子快樂就好。
然而實際上,孩子的學習,大部分都是由於興趣引發的,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,必然會遇到瓶頸期,這個時候興趣變成了折磨。
只要堅持下去,渡過瓶頸期,興趣就會變成特長,接下去就是享受了。
而在這段枯燥乏味的時間裡,如果家長不監督孩子,任由孩子,不想學就放棄,那他也就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了。
所以,有時候“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,孩子快樂就好”,這種思想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,其實是對孩子的放任,是父母的不負責任。
周傑倫做客《魯豫有約》時也坦言,自己學琴也是被逼的。一開始學的是畫畫,但是自己玩性大,水準很久沒有長進,就放棄了,改學鋼琴。
為了防止孩子重蹈覆轍,每當他練琴的時候,媽媽就拿著棍子站在後面,為此,一站就是五六年,周傑倫也說:要是沒有媽媽當年的逼迫,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。
在孩子迷茫的時候,父母要做的就是,適當的逼孩子努力一把。
a
蔡康永有段很經典的話:15歲覺得游泳難,放棄游泳,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,你只好說“我不會耶”。18歲覺得英文難,放棄英文,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,你只好說“我不會耶”。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,越懶得學,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,錯過新風景。
所以,有時候,逼孩子一把,也許真的很重要,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,卻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马上点这分享